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烟花爆竹吟》
烟花吐火龙,爆竹布祥云,邪恶不可侵,三界欢喜行。
胡立新先生的《贫道子-烟花爆竹吟》以二十字短章,将民俗意象升华为承载文化基因与精神密码的哲学载体。四句诗如四幕短章,从具象到抽象,从器物到境界,完成了一次对传统仪式精神内核的深度叩问。
“烟花吐火龙”起笔便见雄奇。烟花迸发时的炽烈光焰被喻为“火龙”,既暗合传统中“龙为阳精”的象征——龙属乾卦,主刚健、光明,又以“吐”字赋予器物动态生命力。这“火龙”绝非单纯的视觉奇观,而是先民对“阳气”的具象化想象:火光破夜,如阳气驱散阴翳,暗含《周易》“刚健中正,纯粹精也”的哲学底色,将自然现象转化为对抗混沌的力量符号。
“爆竹布祥云”则以声韵补全光影。爆竹的爆裂声在民俗中本是“惊退山魈恶鬼”的仪式行为,此处却以“布祥云”重构其意义——从“驱”的对抗性,转向“布”的建设性。“祥云”作为天降祥瑞的象征,与爆竹的人间声响形成天地呼应,暗合道教“天人合一”的宇宙观:人间的仪式行为,能感召天地正气,化戾气为祥和。
“邪恶不可侵”是前两句力量的必然结果。这里的“邪恶”并非单指具象的灾祸,更涵盖了人心的迷障、社会的戾气。烟花爆竹的声光震撼,在集体心理中形成一种“净化仪式”:巨响破迷,强光昭明,如同《道德经》所言“涤除玄鉴”,以外在仪式唤醒内在正念,使身心皆处于“不可侵”的清明之境。
末句“三界欢喜行”将境界推向宏阔。“三界”本是佛道共有的宇宙架构(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或天、地、人),诗人以“欢喜行”收束,暗示这种由仪式生发的祥和,不仅护佑人间,更能贯通天地,使整个宇宙秩序处于和谐律动之中。这既是对传统民俗“通神”功能的现代诠释,也暗含着对“大道流行,天下太平”的终极向往。
全诗以小见大,将烟花爆竹这一日常民俗,拆解为阳气显发、天地感应、邪祟退散、宇宙和谐的四重维度,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密码,又赋予其超越时代的精神力量——所谓“仪式”的本质,不过是人类以真诚之心,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永恒尝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