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     诗词园地     书刊编辑     理论研究     学术交流     专业培训     国际合作     咨询服务     经典展厅     当代名家     艺术资讯  
 
北京时间
新闻公告:
 
 您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> 艺术资讯 >> 阅读文章
 站内查找:

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得意忘形》


来源:中国民族书画院-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-民族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 发布时间:2025-09-08 09:20:51 查看次数:10

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得意忘形》

得道知性命,尊贵意自明,忘却多余事,上形蹦翩跹。

《贫道子-得意忘形》解读:道心逍遥处的形神之舞

胡立新先生以“贫道子”为号创作的《得意忘形》,虽仅二十字,却以道家哲学为根基,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的精神升华图谱。诗中暗藏一条从“得道”到“忘形”的修炼路径,揭示了中国文化中“内足则外逸”的生命智慧。

“得道知性命”是全诗基石。道家视“得道”为终极追求,《道德经》言“道法自然”,得道者方能洞察生命本真。此处“知性命”双关生命规律与天命所属,暗示主体已突破形骸局限,抵达与宇宙共鸣的境界。这种认知不是理性的知识积累,而是天人合一的体悟,如同庄子谓“朝彻见独”,瞬间照亮存在的本质。

“尊贵意自明”承接上文,阐明得道后的内在转化。此“尊贵”非世俗权位,而是孟子所言“天爵”之贵——人因德行觉悟而自然生发的庄严气度。当生命与道合一,无需外求认可,内在价值自然澄明如镜。这种自信与佛教“本自具足”相通,揭示真正的高贵源于对自我本性的觉醒。

第三句“忘却多余事”实现关键转折。老子提倡“为道日损”,剔除人为造作才能回归本真。“多余事”既指功利追逐,也含精神负累。魏晋名士嵇康“越名教而任自然”正是对此的实践——抛弃礼教枷锁,直抵生命纯粹。这种“忘”不是遗失,而是主动的精神净化,为终极逍遥创造空间。

末句“上形蹦翩跹”将抽象哲理化为灵动意象。“上形”超越物理形体,指向《庄子》“乘天地之正”的神游状态;“蹦翩跹”三字以舞蹈般的韵律,描绘出解脱后的狂喜。这种狂欢非酒肉之欢,而是陶渊明“俯仰终宇宙”的超越性愉悦,是灵魂获自由后的自然洋溢。

纵观全诗,胡立新巧妙重构了成语“得意忘形”的贬义色彩,将其升华为“得真意而忘俗形”的哲学命题。这种思想脉络可追溯至庄子“得鱼忘筌”的隐喻——工具价值在于抵达目的,形体也只是悟道的载体。当精神臻于化境,形骸不再是束缚,反而成为表达道心的媒介,这才有“蹦翩跹”的恣意洒脱。

这首诗在当代颇具启示意义。现代人困于“数字形骸”与“社会表演”,常为维护形象焦虑不已。诗中提出的解决方案——通过内在充实(得道)实现精神自由(忘形),为异化时代提供了解脱路径:当人真正认知自我价值时,外在评判自然失去重量,生命便可在天地间翩跹起舞。

胡立新以诗为刃,劈开表象与本质的隔阂。二十字间,完成了一场从尘世到云霄、从拘束到逍遥的精神飞行,这正是中国古典哲学“即世间而出世间”智慧的诗意显影。

《贫道子-得意忘形》解析:一场形神离合的生命之舞

胡立新先生以“贫道子”为笔名创作的《得意忘形》一诗,虽仅二十字,却蕴含着深厚的道家哲学思想与生命智慧。这首短诗以“得道知性命”为起点,以“上形蹦翩跹”作结,完成了一场从内在觉悟到外在超越的精神旅程。

首句“得道知性命”开宗明义,确立了全诗的哲学根基。“得道”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追求,道家认为“道”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与规律。《道德经》云: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得道之人能够洞察生命本质,明了性命的真谛。这里的“知”不仅是认知上的理解,更是体验上的证悟,是一种与道合一的境界。

第二句“尊贵意自明”延续内在觉醒的主题。“尊贵”并非世俗的地位尊崇,而是得道后自然显现的生命尊严。当个体与宇宙大道相合时,无需外求认可,内在自性光明自然显现。这种自信自足的状态令人想起庄子所说的“举世誉之而不加劝,举世非之而不加沮”的精神境界。

第三句“忘却多余事”实现重要的转折。从“得”到“忘”的转变,暗合道家“为道日损”的修行理念。《道德经》强调“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”,认为只有摒弃过多的知识欲望与外在执着,才能回归本真。这种“忘”不是简单的遗忘,而是超越后的放下,是心灵解除枷锁后的自由状态。

末句“上形蹦翩跹”将全诗推向高潮。形体摆脱常规约束而翩跹起舞,形象地展现了得道后的逍遥境界。这种“蹦翩跹”不仅是身体动作,更是精神自由的外化表现。庄子笔下“彷徨乎无为其侧,逍遥乎寝卧其下”的自在状态,在此获得了生动的肢体表达。
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题“得意忘形”的巧妙重构。成语原含贬义,指浅薄者因得意而失去常态;诗人却反其意而用之,赋予其哲学新解——“得其真意,忘其形迹”,这与庄子“得鱼忘筌”的思想一脉相承。这种对传统词汇的创造性转化,展现了诗人的哲学智慧与语言艺术。

全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修行次第:得道(悟)→ 尊贵(立)→ 忘却(破)→ 翩跹(离),层层递进地展现了精神超越的过程。这种结构安排暗合禅宗“见山是山,见山不是山,见山还是山”的悟道历程,最终达到形神合一又超越形体的自由境界。

在当代社会,这首短诗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。在物质丰富但精神焦虑的时代,诗人提醒我们:真正的自由来自内心的觉悟与放下,而非外在的占有与积累。当一个人能够超越物质执着与社会期待,回归生命本真时,才能体验那种“蹦翩跹”的生命欢欣。

胡立新先生通过这二十字,完成了一场从哲学沉思到生命欢舞的精神之旅,将深奥的道家思想转化为鲜活的生命体验,展现了中国古典哲学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。

胡立新以“贫道子”为号,将道家哲思熔铸于《得意忘形》四句短章,构建起“体道—明心—忘物—逍遥”的修行路径,实现古典智慧与当代精神困境的对话。

首句“得道知性命”,承《道德经》“得一”思想,“道”是宇宙根本规律。胡立新以“艺道合一”为创作核心,此“得道”不仅是认知,更是艺术实践中生命本质的体悟。与儒家“性命”不同,这里是道家对生命本真的回归,如《道德经》中“万物得一以生”,诗人借诗句指向超越功利的精神觉醒。

“尊贵意自明”颠覆世俗价值观。“贫道”之号体现对物质的疏离,“尊贵”是精神觉悟后的内在自尊,无需外在彰显。这与司马承祯《坐忘论》“内不觉其一身”的虚静呼应,是禅道“明心见性”的诗化表达,为当代人提供对抗价值虚无的支点。

“忘却多余事”是庄子“坐忘”的现代诠释。“多余事”指工具理性下的焦虑与执念,诗人主张“忘”,并非消极舍弃,而是主动剥离异化的价值枷锁,如《贫道子-泉溪》中“群鱼任纵横”的自在,在“忘”中重获生命主动权,回应现代社会“内卷”困境。

末句“上形蹦翩跹”中“上形”应作“尚形”解,打破道家静穆印象。“蹦翩跹”的动态,是“得意”后形体与精神的双重解放,完成从“离形去知”到“与道冥一”的跃迁,展现诗人“根植传统,化合当代”的智慧,为现代人提供精神突围路径。

全诗“得意忘形”贬义褒用,构建传统哲学观照现代生活的范式,在28字中完成对生命境界的诗意建构。

上一条: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白露》
下一条:人气漫画家新作《虽然不完美但是没关系》用“畅快活”治愈都市人
相关文章
 根植江南乡土彰显时代内涵的深情歌唱 ——吴重生诗歌简评 2023-04-11 17:11:15
 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.清明即事》 2024-03-31 10:26:29
 茶壶赞:三教九流汇一壶 2025-07-21 12:44:08
 备受乾隆珍爱“三希”之《中秋帖》亮相故宫 2009-09-09 09:19:18
 “四僧”的绘画艺术 2023-01-11 18:03:06
 第二届湖南少儿美术作品双年展颁奖 137组作品获奖 2023-08-28 17:37:15
 央美领衔三大展览开启闽越水镇新春艺术季序幕,“非遗里的福州年 2025-02-27 14:21:21
 新疆挖掘水毁古墓群 有望启动小宛国历史研究(图) 2010-11-11 11:02:23
文章评论
现在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
赞助商链接
  最新更新  
 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王孙》
 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白露》
 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得意忘形》
 人气漫画家新作《虽然不完美但是没关系》用
 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童秋》
 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布道》
 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低空》
 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布道》
 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信念》
 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物质》
 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现存》
 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智道》
 “集虚寻境——王明明中国古典园林作品展”
 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致当代艺术》
 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泉溪》
  阅读排行  
 谷枋鄄画作
 官景辉先生、宋家顺先生拜访胡立新居士
 著名书法家宋家顺先生为胡立新居士书写对联
 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
  胡立新居士和世界胡氏宗亲会深切缅怀胡乔木
 胡立新居士为中国书协理事宋家顺先生书写—
 胡立新居士为中宣部官景辉先生书写——景辉
 胡立新居士——毛泽东欣赏的长联
 胡立新居士将赴香港出席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
  墨海文馨——王继良国画精品展在中国文字
 由齐白石天价看市场的疯狂
 西班牙画家达利尘封画作即将在纽约亮相
 拍卖价是否该成为收藏定价器
 胡立新居士出席百年乔木——纪念胡乔木诞辰
  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第二届领导机构名单

友情链接>>
中国民族书画艺术网 | 世界胡氏宗亲网 | 中外新闻网 | 国家民委 | 中国民族书法美术网 | 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 | 雅昌艺术网 | 课程导报 | 书行天下 | 中国民族书画旅游网 | 华人频道
 
主管单位: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
主办单位: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
     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
版权所有 (C) 2009-2015 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
Copyright 2025, 版权所有www.mzwh.org. 联系邮箱: 在线QQ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