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者近期在黑龙江省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采访时了解到,目前鄂伦春族世代口耳相传的民族语言已处于消亡边缘,当地鄂族干部群众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,拯救和保护中国北方狩猎民族的传统语言。
据介绍,鄂伦春人世代居住在大小兴安岭的深山老林中,过着原始的游猎生活,虽有语言但没有形成文字。新中国成立后,鄂伦春人下山定居,随着民族融合和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等原因,只能通过“口耳相传”的鄂伦春语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当地政府为鄂族小学专门开设了鄂伦春语课程,聘请鄂伦春语教师,为适龄儿童授课,同时组织民族艺术团体,编排鄂伦春语节目,在鄂族集聚区巡演,全力拓展鄂伦春语的使用范围,但效果并不明显。
【同期】鄂伦春语言研究学者孟淑珍:鄂伦春语流失的很厉害,年轻人不会,有的地方可以,他能听懂,也不常说,20岁以下的就是这么个情况。学校开鄂伦春语课,但不是考试科目,所以说他就也不重视。
由于特殊的历史变迁,鄂伦春族被称为“北半球狩猎民族的活化石”,目前人口仅有8000余人。鄂伦春语词汇量大,表意丰富,尤其是对自然状物的描述有自己的独到之处,近年来,不断有美国、日本的专家学者到白银纳学习、研究鄂伦春语。但目前使用的“用其他语言的音标拼写鄂伦春语的方法”也并不科学。
【同期】黑龙江省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副乡长关金芬:咱们(鄂伦春语)语言没有文字,有不少学者专家正在研究,有的用国际音标,有的用拼音,有很多用(鄂伦春语)拼音和国际音标拼不出来的。我们鄂伦春语非常丰富。
黑龙江省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副乡长关金芬介绍,目前除个别从事民族语言的专家外,能熟练掌握鄂伦春语的鄂族人均是70岁以上的老人,如果不能及时占有更多的语言资料,对鄂伦春语的系统保护和研究难度将更大。
【同期】黑龙江省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副乡长关金芬: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赶快成立一个抢救和挖掘鄂伦春语言的机构,专门的机构,天天研究,天天写,现在都有点晚了,因为整个白银纳乡现在70多岁的,就(剩)76岁的关扣尼。假如说她没了以后,很多文化就带走了,流失了。所以应该马上成立个机构,进行抢救和挖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