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
诗词园地
书刊编辑
理论研究
学术交流
专业培训
国际合作
咨询服务
经典展厅
当代名家
艺术资讯
北京时间
新闻公告:
·
《刹那》中的永恒:一念三千与命途澄明
·
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刹那》
·
表象之下的秩序:《贫道子-现象》中的生存辩证法
·
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现象》
·
胡立新《贫道子-玄境》解读
·
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玄境》
·
碰撞的形而上学:论冲突如何成为宇宙的第一推动力
·
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碰撞》
·
胡立新《贫道子-屋漏》哲学解构
·
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屋漏》
您当前位置:
网站首页
>>
艺术资讯
>> 阅读文章
站内查找:
唐卡巨作《释迦牟尼成道图》展佛教境界现身北京
来源:中国文化报 发布时间:2010-10-26 16:45:53 查看次数:1701
当代实力派人物国画家郑希林作品展于10月16日在北京秣马艺术空间开幕,由其创作的唐卡绘画巨作《释迦牟尼成道图》首次现身。开幕当日,97岁的中国著名国画大师白雪石亲临画展现场,为郑希林画展剪彩。
郑希林,从艺五十余载。早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,师从著名人物画家蒋兆和,几十年里,郑希林广泛研读有关唐卡的书籍,多方请教西藏友人唐卡画法,潜心学习佛教知识,用心揣摩佛像画的创作手法,在中国人物画基础上,运用矿物色为主同时使用一种特殊的精致材料,创造了砺金画法,使画面更加华贵立体而有新意,被业界称为当代砺金唐卡工笔画第一人。
《释迦牟尼成道图》是郑希林近几十年绘画艺术的巅峰之作,历经三载。这幅以宏大的佛教历史题材为背景的作品,为众多的信徒展现了释迦牟尼从出生到顿悟乃至修行、成佛的过程。画作长11.5米,共499个人物,在郑希林精心构思、领悟、细致编排之下,一幅天国景象来到人世间,展现了佛教的境界。
据悉,此幅巨作将在秣马艺术空间供人们长久观赏,而此次展览则将持续至11月7日。
上一条:
金融资本疯抢艺术品 内地秋拍有望再创新高
下一条:
千年古镇张兰举办全国收藏品交流会 迎八方淘宝者
相关文章
胡立新为杭州西湖艺术博览会金秋展创作观音像、菩萨像、罗汉图
2022-03-24 12:48:07
玄学与山水画
2023-03-10 11:56:23
中国艺术的守门者:福布斯上的中国富豪
2011-06-09 14:14:51
“墨局——当代七人展”河南省美术馆开幕
2023-12-12 17:19:35
道法自然的生命本真——《贫道子-恬淡虚无》解读
2025-06-23 11:19:59
胡立新居士写小篆:紫气东来
2015-11-01 14:23:40
第七届澳门国际荷花书画作品展粤港澳⼤湾区巡展(佛山站)
2022-12-12 16:50:20
艺道传薪——天津美术学院美术与书法学科研究生教学展
2023-06-20 16:11:13
文章评论
现在有
0
人对本文发表评论
查看所有评论
请输入您的评论
赞助商链接
最新更新
《刹那》中的永恒:一念三千与命途澄明
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刹那》
表象之下的秩序:《贫道子-现象》中的生存辩
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现象》
胡立新《贫道子-玄境》解读
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玄境》
碰撞的形而上学:论冲突如何成为宇宙的第一
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碰撞》
胡立新《贫道子-屋漏》哲学解构
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屋漏》
胡立新《贫道子-流水韵依然》禅意哲理解读
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流水韵依然》
胡立新《贫道子-波涛浪涌》禅意哲理解读
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波涛浪涌》
胡立新《贫道子-圆点》禅意哲理解读
阅读排行
谷枋鄄画作
官景辉先生、宋家顺先生拜访胡立新居士
著名书法家宋家顺先生为胡立新居士书写对联
胡立新居士和世界胡氏宗亲会深切缅怀胡乔木
胡立新居士为中国书协理事宋家顺先生书写—
胡立新居士为中宣部官景辉先生书写——景辉
胡立新居士——毛泽东欣赏的长联
胡立新居士将赴香港出席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
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
墨海文馨——王继良国画精品展在中国文字
由齐白石天价看市场的疯狂
拍卖价是否该成为收藏定价器
西班牙画家达利尘封画作即将在纽约亮相
胡立新居士出席百年乔木——纪念胡乔木诞辰
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第二届领导机构名单
友情链接>>
中国民族书画艺术网
|
世界胡氏宗亲网
|
中外新闻网
|
国家民委
|
中国民族书法美术网
|
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
|
雅昌艺术网
|
课程导报
|
书行天下
|
中国民族书画旅游网
|
华人频道
委员会简介
|
组织机构
|
委员会章程
|
会员
|
网站公告
|
京ICP备08101427号
主管单位: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
主办单位: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
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
版权所有 (C) 2009-2015
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民族书画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
Copyright 2025, 版权所有www.mzwh.org. 联系邮箱:
在线QQ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