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渔樵耕读”是祖国长期农业社会留下的烙印,也是历代文人志士们寄情山水、回归田园、隐逸不争的人生理念,被古人写在琴曲中传唱至今。《渔樵问答》就是其中一首旋律优美、意境高雅的古琴曲。
在我的居所附近有条小河,它不是河中名门,也算不上河中闺秀,长不过千米,最宽处约二十米,在河的一边可以看清对岸人的脸,听得到对岸人高声的说话。
河岸边常见一位老人,骑着辆破旧自行车来捕鱼,车后有时载有竹竿渔网,有时是自制的橡皮小阀,往往一来就是一天,中午吃他自带的干粮。他是个快乐的老人,常与周围的居民笑呵呵地打招呼,对自己的收获好像也没有特别在意,有时听见他失望又自嘲地大声回答别人的问话:“今天我一条鱼也没捞到哦!”话里依然透着快乐。听说他是本地原住民,曾在此以打渔为业,迁居他处后不忘旧业,也许是为了补贴家用,也许是惦念着这河这水,离不开这份劳作带来的乐趣。

河岸的绿地是市政园林部门管理的,常有位园林工人在此修枝剪叶、管护树林,可谓整日与树木打交道的当代“樵夫”。他是外省农民,老家的几亩地给儿子媳妇耕种,自己和老伴来上海打工,住处由公家提供,每月贰千余元收入,省吃俭用到年底,可以带几万元回家过年,他十分满意,也很珍惜这份工作。别看林子不大,一年四季草长叶落、花开次第,有忙不完的活儿,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,面目黧黑的他都忙得满身是汗。他说在家也是种地,城里这活儿比在家轻松些,还有工资赚。
这一“渔”与一“樵”在静默中各自忙碌,清幽的河面回荡着“咔嚓咔嚓”的剪枝声和“咿咿呀呀”的划桨声,偶尔也飘过两人隔空的对话。
渔:“今天忙吗?”
樵:“不忙,剪完这片桃树就吃中饭了!”
过了一会儿,樵:“你今天咋样啊?”
渔:“今天不错哦,(捕到)一条大的(鱼)三条小的(鱼)!”
樵:“晚上要吃老酒了?”
渔:“对哦,开心哉~~”

在这都市中,并无青山环绕,河也只是无名之流,细聆听,车水马龙声不绝于耳;暗思量,生活诸烦恼杂陈于心。而这两位劳动者的安然自在,分明是一首现代版的《渔樵问答》。不是因为他们恰好做着渔樵的事情,而是他们那份恬淡知足的心境。
在交通便利的现代,山水易得,而渔樵之心不常有。五柳先生云:“但识琴中趣,何劳弦上声?”同样,在繁华喧嚣中,但得一颗渔樵之心,何处不是青山绿水呢?
这也许正是老祖先在《渔樵问答》这首曲子中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;也是今天我们借此曲陶冶性情的意义所在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