玄机之枢:当“变宿命”通向了“致远宁”
胡立新先生《贫道子-玄机》一诗虽仅寥寥二十字,却如一道精微的灵光,在玄奥与尘世之间架起深邃的桥梁——它向我们揭示:玄学之“通”并非为掌控天命,而是借那洞明玄机之“妙”,终将抵达内心那片宁静的永恒之境。
“玄学通天令”一句,以“通天令”作喻,气势磅礴地赋予了玄学以开启天机之门的非凡力量。但这股力量指向何方?“宿命亦可变”一语如惊雷,直指传统宿命论的核心,撼动了“命由天定”的古老基石。道家本有“我命在我不在天”的豪情,《西升经》中更明言“我命在我,不属天地”,胡先生此句正是以雷霆之声,呼应着这份对生命自主权的坚定宣告。
然而,破除宿命绝非肆意妄为。“正当把妙机”中一个“把”字,力重千钧,强调捕捉与把握的主动姿态。此处的“妙机”尤其值得玩味,它令人想起《易传》所言“知几其神乎”的“几”——事物将萌未萌的细微征兆。这玄机不是昭然若揭的答案,而是命运长河中那需要慧眼与定力才能感知的微妙转折点,是天道运行中闪烁的灵性火花。因此,“行道”便不是盲目的奔走,而是凭借对“妙机”的深刻体察,在无常世事中依循大道脉络的智慧实践。
于是,最终的“致远宁”便非空中楼阁,而是自然结出的生命果实。此处的“远宁”深植于道家哲学对心灵归宿的根本追求。庄子《天道》篇言“虚静恬淡,寂漠无为者,万物之本也”,揭示了心归虚静乃契合万物本然的大境界。当人真正透过玄学之眼勘破表象,以清明之心把握住流转的“妙机”,从容行走于世间之道时,内在的波澜便趋于平息。那“致远宁”,正是心灵挣脱宿命恐惧与无明躁动后,所回归的天地大宁静。
胡立新先生的《贫道子-玄机》,其深意在于完成了一场静与动的精妙平衡:它一面以“变宿命”激荡起生命勇进的力量,一面又以“致远宁”描画出精神永恒的归宿。玄学之“通”,非为凌驾万物,恰是为了在洞察天道之微、人事之变后,使躁动之心复归于深沉之海。
当我们在尘世中竭力握住那稍纵即逝的玄妙契机,便如同在命运长河中种下一颗安宁的种子——它的根须扎向不可知的深处,却令我们得以立于浮世浪尖,凝望那无垠的寂静星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