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立新诗词《贫道子-伊观》
菩提相妙手,伊观镜花台,水月澄潭影,道童返轻舟。
《贫道子-伊观》解:澄潭照影与轻舟归真
胡立新先生《贫道子-伊观》一首,虽仅四句二十言,却织入了禅道观照的层层深意,以澄澈意象勾勒出精神回归的幽邃图景。
题中“贫道子”三字已自含深趣。“贫”者非穷乏,乃《道德经》“为道日损”之减省;“道子”则点明修道者身份。而“伊观”二字更含双重目光——既是“贫道子”之自照,亦是超越者之静观。内外视域于此叠合,为全诗奠定内省之基调。
“菩提相妙手”一句,佛道互参,妙意自生。“菩提”本为佛家觉悟之境,“妙手”又似道家无为神通。此处“妙手”非施为,乃臻化境之自然显相,如庄子所云“得之于手而应于心”之境地。菩提妙相非刻意求取,乃心性澄明后自然映现。
“伊观镜花台”一句,“镜花”二字点破观照本质。镜中花,水中月,佛典常以此喻万法空性。但作者未止于空观,更立一“台”字——此台非实有之台,乃观者虚灵之心台。万物如镜中花影般映现于心台之上,不粘不滞。
“水月澄潭影”句,凝练如画,亦深藏禅机。水月本空,澄潭映之,空上加空,却愈显清寂本真。这“澄潭”分明喻观者之心体,深静如古井,涵映大千万象,却不为涟漪所扰。
至“道童返轻舟”,境界顿转活泼。那“道童”形象,褪尽老成世故,象征复归本真之初心;一叶“轻舟”离尘绝迹,驶向生命源初的自在之境。“返”字尤妙,暗合老子“复归于朴”的归根之旨。轻舟所返,非地理之乡,乃是精神原初的清白之境。
全诗如一幅流动的心迹图卷:由菩提妙相起观,经镜花水月的空性映照,再沉潜至水月澄潭的深静,终归于道童轻舟之天真返航。作者以禅道互通的澄澈意象,层层洗尽尘染,最终抵达的并非高深莫测的悟境,而是如童子轻舟般的生命本真。
此诗之高,在于其以极简意象,承载极深观照。它如一道澄明秋水,映现出我们皆在行旅中的精神归途——当心台如镜,澄潭无波时,那叶载着本真道童的轻舟,便自然浮现在倒映天光的水月中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