厦门是座充满艺术气息的城市,在舒婷的笔下:“我很幸运,生长在这样一个南方岛屿,春夏秋冬,日日夜夜,与绿树鲜花呼吸与共。”鼓浪屿、环岛路、沙坡尾……艺术氛围始终环抱着这座南国小岛。
如今来到厦门,人们的选择中多了一个美丽的“小众艺术村”——厦门市翔安区内厝镇黄厝村。从“养在深山无人知”的千年古村到今天的乡村振兴示范村,越来越多的视线聚集在这里。

首届“厝里艺术生活节”开幕现场
(图源:真爱厦门,下同)
日前,厦门市翔安区首届“厝里艺术生活节”在黄厝村隆重开幕。围绕“文化再造乡村、艺术赋能乡业”主题,集产业落地、艺术比赛、艺术市集、展馆揭牌等多项活动,一幅乡村振兴的宏伟画卷徐徐铺开。
2019年,一支来自台湾省的大学生艺术团队走进了翔安区黄厝村。他们选择了黄厝村,以村落为平台、文化为底色、创意为引线,把农房变身创意满满的农耕馆、手艺馆、老照片馆;二者一拍即合,黄厝村也选择了艺术,用淳朴的乡情和开放包容的氛围反哺艺术家们的青睐。
四年时间过去,春风吹来了乡村振兴的好消息。在黄厝村,新老村民共建共治共享,艺术、古厝、厝民和谐相处,让居民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,乡村逐渐成为新的向往和认同。

▌向始而新,古厝里流淌“新血液”
来到黄厝村,可以发现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,村内保留着大量唐末宋初以来的古厝、古庙、古迹和祠堂。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、民国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古屋建筑在村内鳞次栉比,它们无声地见证黄厝村深厚历史文化的变迁。

近年来,黄厝村建筑以一种“内外兼修”的方式频频发力。创新实施的“乡村振兴农创文旅村居小额工程项目实施暂行办法”唤醒村民们的审美意识,激发关于自我表达的愿望,一栋栋古厝在艺术家和村民们的改造下焕发新生。
走进村中,破败的小楼早已转变为靓丽的古厝,在一栋栋艺术气息浓厚的老宅映衬下,村风村貌为之一新——黄厝小学的老校舍改造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繁星基地,基地里的老物件展览馆依旧收藏着上百件黄厝老物件,道路两侧的墙面画着打铁、烧窑、当地美食等根植于黄厝人基因中的传统技艺与文化。

这两天,坐落在黄厝村内的鸿渐艺术馆也正式揭牌,驻村艺术家马心伯带来首场“时光的河”马心伯艺术展,共展出50余座(幅)雕塑、绘画作品。春风吹拂着村风,浓厚的艺术氛围,在这座古老的村落又扩散了开来。
修旧如旧,旧中有新,新中怀旧。今天的黄厝村,望得见山,看得见水,更记得住乡愁。

▌与民同行,打造“向往的生活”
乡村的精彩,属于每一个人。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务工、经商、求学,很多古村走向沉寂。保护好外在的“筋骨肉”的同时传承好内在的精气神,是黄厝村不懈追求的目标。
在黄厝村迈向艺术的旅途中,不只是打造文明的博物馆、城市的后花园、艺术家们的乡愁咖啡馆,更是让艺术走进人、走进农民们的生产生活中去。

吸引更多的艺术家入驻,将黄厝打造成更好的乡村振兴品牌,同时让当地居民了解艺术、收获价值、主动参与,形成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,是黄厝实施乡村振兴的不竭活水——乡村振兴不仅让村民们生活在美丽宜居的“诗画田园”,也能享受“美丽经济”所带来的发展成果。
艺术产业风生水起,黄厝再借势发展休闲农业、旅居养生等新业态,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发展,形成连片联动发展格局……音乐节、露营经济、涂鸦艺术,能想到的年轻娱乐,都能在黄厝村找到。

丰富的业态,让村民们实现了“家门口就业”,在乡村中经营出一方天地,回归乡村的年轻人找到了可期的未来,诗与远方一直在身边。

▌文化创生,艺术“点亮”乡村振兴
乡村振兴,号角声声。伴随着城市的扩张,黄厝村的价值正在通过另一种方式被发现——在艺术+的助推下,一批农民画家正在转型,一批传统古村正在蜕变,一批特色产业正在兴起。
以“窑文化”为代表的艺术产业,正是黄厝靓丽的文化名片,厦门市翔安区目前已发掘了八处的古窑址,其中黄厝村辖区就有五处,发现于东烧尾自然村的东烧尾窑遗址,更是将厦门的制瓷史上溯到唐代,成为黄厝窑文化千年传承的见证。去年6月,村里的“鸿岗窑”正式开窑,还设立古窑遗址项目,通过与村里的陶瓷艺术家协同作用,大力挖掘窑文化,打造古窑特色产业。

艺术价值点亮了经济价值,经济带动了乡村振兴,黄厝村成为一座有着闽南古韵外壳的年轻活力空间。
从外表看,燕尾脊、斗拱、砖窗、石门……古厝的岁月斑驳依稀可见,伴着江水长流月长圆;走进去看,漆人漆作、陶瓷、古琴珠光青瓷、雕塑……古厝里现代化的空间设计,安放着新老村民悠远的乡愁,艺术与乡村两者互相激发与促进,在磨合和变革中迎来了乡村振兴更广阔的未来。
黄厝村的变化,就是翔安区乃至厦门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。

在很多地方,艺术家介入乡村已成为常态。但是,艺术创作如果缺乏与乡村的深度融合,艺术家就极易陷入自娱自乐的陷阱之中,甚至对乡村产生破坏性的影响。
艺术家,不应该是乡村的过客;艺术家,更应该是乡村的居民。黄厝村站在乡村命运的高度制定清晰的发展路径,鼓励艺术家扎根村庄,以“新乡民”带动“原乡民”,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共生之路。艺术家与原住乡民的共生模式良性循环,激活了本地乡风,改善了乡民生活,间接对地区形成持续性管理,构建了艺术村持续发展的稳定基石。

来到厦门,记得走进翔安,来黄厝村看看,在绿荫下放空发呆,沏一壶香茗,享悠闲时光,用心感受这小众又艺术的千年黄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