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展览现场
4月28日,“祥开万象——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”开幕式在故宫博物院举行。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、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,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宣传司副司长钟廷雄,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副主任张旭霞,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廉湘民,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、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宋新潮,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党组副书记、局长曲珍,中国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杨帆,民族文化宫副主任们发延,西藏文化博物馆馆长扎呷,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法师,以及央中宣传部、中央统战部有关司局,在京文博单位、相关协会有关负责同志,故宫博物院班子成员、退休院领导出席开幕式。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、副院长都海江,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党组副书记、厅长德吉卓嘎,展览特别支持方旭日慈善基金会代表、旭日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杨勋在开幕式上致辞。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主持展览开幕活动。
“祥开万象——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”由故宫博物院和西藏自治区文物局联合举办,旭日慈善基金会特别支持,展览于2023年4月29日至7月30日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展厅对观众开放。本次展览以习近平总书记“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,是民族团结之根、民族和睦之魂”的思想为指导,结合故宫博物院“四个故宫”体系建设,是2021—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援藏项目“基于故宫与西藏文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”的成果展示,也是反映元、明、清三代民族关系史的大型综合性展览。展览反映了近五年故宫博物院的最新相关科研成果,发掘了文物背后的文化意蕴,展示了文物所体现的西藏与内地及宫廷的交往、交流与交融历程并谱写的民族团结进步的绚烂华章。

展览现场
都海江在致辞中表示,展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出发点与落脚点,从历史的角度出发,以深厚的学术研究,充分证实了中华文化始终是西藏各民族的情感纽带、心灵归属,证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与前瞻性。千百年来,西藏与内地各族人民频繁往来、守望相助,手足相亲。故宫博物院所在的紫禁城正是西藏与祖国内地交流、交往、交融的见证地,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形成的历史见证者。展览以文物间密切的历史关联、文物与展厅设计间的互动,再现了西藏与内地之间的交流、交往与交融的历史史实,还原了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形成到巩固的伟大进程。
德吉卓嘎在致辞中表示,此次展览是西藏自治区和故宫博物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,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而举办的一次重要展览。展览展现了故宫和西藏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,展示了西藏地方与祖国各地的广泛交往和深度交融,见证了多元一体、璀璨多彩的中华文化。西藏作为文物资源大区,近年来在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方面取得了全方位进步、历史性成就,文物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、促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展览现场
“祥开万象——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”分为“花开满路——西藏地方与内地的交往”“花繁叶茂——认同与归宿”“春华秋实——丰硕的文化成果”三个主题单元,以“花卉”象征西藏与内地各民族相互交融的过程。展览展出文物108件(套),其中来自西藏自治区文物局下属各单位及萨迦寺管委会的文物13件(套),故宫博物院文物95件(套)。除了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唐代阎立本《步辇图》、元代赵孟頫《帝师胆巴碑卷》等书画展品之外,还有大批首次与观众见面的文物藏品,如故宫博物院藏《满文大藏经》、布达拉宫藏永乐帝像、萨迦寺藏八思巴初见忽必烈唐卡等,充分展示了西藏题材文物的风格多样性及其艺术魅力。
据悉,展览将持续至7月30日。根据文物保护要求及参照惯例,展览中的宋元及之前的书画作品将在展出一个月后更换为复制品。
重点文物介绍
(请横屏欣赏)

唐 阎立本 《步辇图》卷 故宫博物院藏
唐贞观八年(634),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臣到长安,向唐朝求婚联姻,唐太宗李世民决定将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。贞观十五年(641)春天,松赞干布派噶尔东赞(禄东赞)到长安来迎接文成公主,唐太宗则派礼部尚书、江夏郡王李道宗陪同文成公主进吐蕃。文成公主除了带去中原地区的很多文化典籍外,随行的还有各种行业的工匠,对于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画面右侧绘唐太宗坐于六女侍所抬的步辇上,两侧各有一女侍举扇,后跟随一女侍举伞,太宗着圆领袍服,手握一长方形盒置于膝上。左侧有三人面对太宗躬身而立:着朱色圆领长袍、双手执笏、脸上长满髭须者,为唐朝官员;着圆领对襟长袍、上饰内有鸟兽的团花纹者,为吐蕃使臣禄东赞;着白色圆领长袍、双手执笏者,一般认为是翻译官。

元代 赵孟頫 《帝师胆巴碑》卷 故宫博物院藏
《帝师胆巴碑》,全称“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之碑”。碑文中言明敕碑之由来、赐谥之含义、胆巴生平及赵孟頫对胆巴的评颂。胆巴(1230-1303),元代突甘斯旦麻人,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一带,系萨迦派高僧,精通显密两宗,在元大都、上都和五台山等地弘法利生。大德七年(1303),他在上都(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)弥陀院涅槃圆寂。赵孟頫,吴兴(今浙江湖州)人,奉元世祖征召,历仕五朝,擅诗文音律,旁通佛老,精书画。

明 八思巴谒见忽必烈唐卡 萨迦寺藏
唐卡中心绘无量寿佛,围绕主尊描绘1251年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病逝和八思巴谒见忽必烈的故事。其中,画面上方为萨迦班智达在凉州圆寂后,蒙古阔端皇子设祭坛的场面;画面右下角为八思巴谒见忽必烈的场景;画面左下角是八思巴为皇后灌顶的场景;而在画面的左中位置,则有八思巴为忽必烈灌顶等宗教活动的场面。

明 永乐帝画像唐卡 布达拉宫藏
明成祖朱棣(1360-1424),身穿黄色龙袍端坐在龙椅宝座上,头戴翼善冠,龙袍盘领窄袖,前后及两肩各金织盘龙,腰束镶玉銙带。朱棣是明朝第三任皇帝,年号永乐。在位期间,迁都北京,营建紫禁城,积极经营边疆,采取“多封众建”政策,发展贡市贸易,使西藏当地僧俗首领都能和明廷保持直接的关系。如永乐五年(1407),噶玛噶举派活佛得银协巴(《明史》称哈立麻)入觐南京,为已故的明太祖及马皇后举行荐福仪式,并受封“大宝法王”。终明之世,“大宝法王”称号为黑帽系活佛世代袭任,对维护西藏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作出了贡献。

清 金嵌松石佛窝 故宫博物院藏
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巴丹益西进献。度母面部泥金,右手与愿印,左手说法印,游戏坐,供于金嵌绿松石佛窝中。佛窝为圆盒状,盒内填染青绿木雕山洞,金质盖满嵌同心圆状绿松石片,盒盖两边有可拆卸双耳,可穿绳佩戴。附黄纸签一张,上书汉、满、蒙古、藏四体文题记,汉文曰:“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初七日,班禅额尔德呢恭祝皇上七旬万寿,递丹书,呈进大利益绿衣救度佛母古佛。”

清 金錾花嵌宝石银里右旋白螺 故宫博物院藏
七世班禅额尔德尼丹贝尼玛进献。海螺是藏传佛教常用法器之一,亦称法螺、法赢。海螺上嵌银鎏金錾花嘴,包錾龙纹银鎏金翅。配鞔皮方盒盛装,盒盖内附白绫签,上书汉、满、蒙古、藏四体文题记,汉文曰:“乾隆五十年三月初一日,班禅额尔德呢呼弼尔汉恭递丹书克时敬进右旋白螺。供奉之处增寿吉祥。说见《佛说大游戏经》。”